隨著社會結構跟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發現近年台灣年輕人對於「同居」的觀念已跟過往大不相同,誰說一定得跟長輩住一起,或是得找個好歸宿嫁了才能買房子呢 這次我們團隊就接到的一個很特別的案子,暫且稱它為「閨蜜共享宅」吧!因為真的只有感情超好的姐妹們才能擁有這樣的「共享」意識住在一起呀!
兩姐妹從小就在內湖長大,所以對這個區域也是情有獨鍾,經過一番尋覓後終於在內湖老家附近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剛開始跟設計團隊溝通,兩人就很直接地表示,姐妹們從小就穿同條褲子、睡同一張床上長大,所以她們已經非常習慣「共享」所有的空間了。因此在使用機能的設計上,設計團隊只安排了一個臥室、一道諾大的衣櫥以及一間長型的衛浴,乍看之下還真以為是個單身貴族的房屋,所以我們設計團隊才笑稱,她們真的要感情很好的姊妹呀!
屋主需求:
1. 重視姊妹間分享的概念
2. 注重生活動線與機能規劃
3. 喜歡開放式的空機設計
4. 欣賞北歐設計的大膽
5. 偶有訪客,但空間以兩位使用者為主
寬闊明亮的公共區域、化繁為簡的動線規劃與中性清新的視覺風格,是這個空間給人的第一印象。回想第一次到府拜訪,設計總監Doris記憶猶新的表示:「整個環境偏暗而且通風不良,加上隔間很亂,所有的光都被擋住,即使有窗也沒辦法改善。在跟屋主討論過後,我們希望可以採用開放式的設計,透過更動格局與穿透工法提高空間採光,營造屋主喜愛的居家風格,同時改善通風狀況,」
▲ 與一般家庭或是三代同堂對場地、隱密與安全的考量不同,陳家兩姐妹的需求著重在公共區域(客餐廳、廚房、書/客房)與機能型區域的設定(玄關、臥房、更衣空間),以及休憩領域的規劃。沿用北歐小宅革命的概念,設計師將公區放大,休憩區域縮小,不僅符合屋主的使用習慣,亦透過坪數的調配與隔間的精簡,提升人際互動並區分場域的功能差異。
在以使用者習慣為中心的設計邏輯下,完全無隔間的公共區域整合了客廳與可做為用餐、閱讀或是工作的多功能餐廳,將人際互動、視聽娛樂、個人活動等等,歸納在同一個領域中,不僅提供屋主在場地運用上更大的自由,也改善了因原有隔間而導致陰暗不通風的壓迫氣氛。
▲ 位在公共空間一隅的,是以玻璃推拉門作為隔間的多功能空間。平時作為書房與飾品擺放,友人造訪時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簡易的客房,充分開發每一坪數所能乘載的功能最大值。
一目了然的格局安排、中性色調的視覺呈現搭配以木質及漆黑鐵件為主的家飾,清新不失個性、溫柔中有堅持,如同姐妹倆給人的感覺。設計團隊透過材質應用與色系組合,不著痕跡的將屋主性格低調融入到設計中,構築出專屬的空間氛圍。
▲ 開放式的廚房安排符合屋主平時少油煙的烹調習慣。黑色的仿磚材質與燈飾、軌道燈相互呼應,搭配刻意外露的排油煙管將工業風元素輕鬆帶入,為簡約的生活畫面增添些許亮點。
對居住者而言,生活是一種持續前進的旅行,屋內空間亦如同紀錄軌跡的載體,點滴累積生命旅程的記憶。由於工作關係,屋主姐妹時常出差,設計團隊以此為靈感延伸出「旅行筆記」的抽象概念,以書頁折疊的方式具體呈現,並巧妙地將照明設備安排在摺頁後方,以造型燈具增添空間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公共區域或是休憩空間,軌道燈的位置安排都刻意從常見的天花板移到梁上。除了是為保持天花板淨空,也希望透過間接照明的方式讓光源柔和,整體氛圍更溫馨。
▲ 考慮到屋主習慣在出門前打理衣著,並且在一天疲憊工作後回到家,想要立刻卸下負擔的心情,設計團隊將穿衣鏡與鞋櫃安排在一起,加上簡便的座位區,讓鞋襪穿脫變得優雅,同時也可作為行李的暫放區。位於鞋櫃後方的,是兼具儲物與更衣功能的收納空間。不同於多數將衣櫃放置在臥房裡的安排,設計團隊將生活機能根據使用習性集中規劃,讓每個空間各司其職,打造便利友善的居家環境。
▲ 原本的設計希望能夠透過盡量精簡的隔間達到視覺通透的效果,但是考量家族長輩對於風水的疑慮,在大門與浴室中間加裝毛玻璃質感的牆面來達到化煞的效果。此舉不僅回應了屋主需求,也在不影響整體視覺的情況下,做了兩全的處理。
在毛玻璃與清玻璃的背後是主要的休憩區域。大膽採用透明材質作為隔間,延續空間景深與穿透效果,亦展現屋主姐妹對彼此的信任與開闊的生活態度。大量留白的牆面綴以屋主喜愛的亮黃色,就像是和煦的陽光為理性的空間注入活力與朝氣;漆黑的鐵件、燈具與吊扇勾勒空間輪廓,亦讓整體視覺更加自信有神。巧妙應用系統櫃作為兩姐妹的梳妝台。其可翻式桌面的設計,融合了收納特性以保持檯面清爽與物件歸類,提高生活機能也更方便整理。
▲ 受限於原有管線配置,對內的浴室空間無法接受到外界採光。透過透明玻璃的使用改善採光不良的問題,穿透性的視覺感受也避免掉使用實牆對原有就不大的空間可能造成的壓迫感,同時以加裝拉簾的方式回應使用習慣並解除隱私疑慮。
▲ 暖灰的牆面、白色仿磚、淺色木板與進口花磚,設計團隊應用色系相近的異材質混搭,堆疊出清新又帶有些許鄉村風的衛浴空間。由於五金在浴廁環境中仍有損壞、生鏽或發霉的疑慮,在使用防水漆避免潮濕問題的同時亦減少五金的使用,將機能性的設備合併到牆面的製作中,提升整體感也延長使用期限。
此外,為強化單位空間生活機能,以不脫離原有管道間配置的方式,拆除其中一道隔間牆以爭取更大的坪數,如同多數日系小型居家空間,將衣物盥洗功能合併,提高整體機能性與方便性,尤其符合姐妹對於少量衣物洗滌的需求。
「當初接洽了很多間更大型的設計公司,也和幾位設計師談過。相較於多數設計師將重點放在設計與特色呈現,北歐建築設計團隊十分重視生活動線的規劃以及我們的想法與需求,加上大膽的風格與得宜的預算掌控,讓我們決定與她們合作。」屋主姊姊說。
▲ 左前排與左後為屋主兩姐妹,圖為屋主與北歐建築設計總監留郁琪Doris與設計團隊合影
客觀理解屋主需求,從文字、語言與視覺的溝通建立雙方互信基礎;透過清楚透明的設計流程講解,穩固屋主信心,加上施作期間的細心維護與貼心提醒,「非常謝謝設計師提供了一個美好的體驗與印象。找到你們,覺得幸運!」屋主妹妹說。
HOME DATA
地點:台北內湖
屋況:30年以上老屋
坪數:34坪(室內:32P,戶外陽台:2P)
格局:一房一廳一衛浴
成員:兩人
主要建材:松木、清玻璃、鐵件、系統櫃、ICI跳色塗料、進口花磚、浴室防水漆、造型鐵件、不鏽鋼